找到相关内容1835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家的缘起终极观与龙树的中观

    从根本上讲没有“三谛”,只有一谛,即缘起的中道义,以及对它的不同表达而已。当然,讲“三谛圆融”,“虽三而一”也弥合了三谛之间的区别相,但毕竟是先离了再合。  中国佛学研究中流行的这种三谛讲法很可能是受了...

    张祥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75364400.html
  • 惠能和他的佛教思想

    笔者认为,四种版本的《坛经》,其史料价值均应有所肯定,在使用的时候应当有所选择,不能因此肯定一个而否定其他。《坛经》的流行有一个历史的过程。最初是由法海记录,经手抄流行;而听惠能讲法的弟子又并非法海一人...

    李富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573764935.html
  • 禅宗与文人画(2)

    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方面,却远胜于后者。他们强烈的个性,在绘画中鲜明地表现出来。不随人俯仰,不入时俗,与“四王”拘泥仿古、“刻意师古”的画风比起来,大相径庭。遗民画派很少讲法,更崇尚“理”和“道”,这与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575864955.html
  • 太虚《中国佛教的复兴》第三章

    舍利灵骨的盒子,在前面仪式结束后,由听众们瞻礼。舍利函周围灯火辉煌,且为镜子环绕,这样几乎每人都能看到它那奇迹般的光芒⑧。太虚以净土敦义作为讲法的中心,“因为这是这些无知的人们唯一所能理解的”——虽然在...

    霍姆斯·维慈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25165140.html
  • 中观之学

    执着讲法的实在。或执着法自生、或执他生、或执共生、或执无因生。龙树的缘起论,就是针对当时印度已有的数论、胜论、尼健子、顺世论的错误观点而提出来的。他指出宇宙万有都是因缘而起的,缘起性空的,没有东西是由其...

    王路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35165189.html
  • 周叔迦:中国佛教史(4)

    讲法请天译经于蒲津。诏人京师,初兴译事。召童子五十人习梵学。七年(982)立译经传法院于东京太平兴国寺之西,以宰官为译经润文使,设官分职。中天竺三藏天息灾、法天、施护等从事翻译。   太祖乾德五年(...

    周叔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43465223.html
  • 开启智慧奉献人生

    平常我们都说佛法是不二法门,而我在这里讲法是两个,这就是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,或者圣人的思想和凡夫的思想。圣人取得觉悟之后,为了使我们明白我们同他的差异,他就把解脱的那面叫做彼岸,把几夫的烦恼、争名夺利、...又有内在的联系。另外,我们在行布施时要三轮体空,就像我现在给大家讲《金刚经》的时候,我不能有我的形象,不能有讲法的形象,也不能把你们看成一种被动的、机械的承受,也就是把能所和物都要空掉。因为一切贪恋...

    妙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83565457.html
  • 天台宗山家派本如神照及其直传弟子

    宗著作,空为佛教的最高境界。《弥陀》是《阿弥陀经》,宣扬的是西方极乐净土的思想。神照把这二本经的经疏用来讲法,也可以看出他的理论兴趣点所在。神照的弟子处谦“即往东山学于神照的一心三观之道,法华三昧之行...

    黄夏年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95265539.html
  • 天台宗史略(二)

    以国师之礼,极尽弟子之仪。至德四年(五八六),敕迁光宅寺—梁三大师之一法云道场。并令宫中皇后太子等,归依大师,亲受菩萨戒·  陈后主祯明元年(五八七),大师五十岁,在光宅寺讲法华经,并逐章解释,由灌顶...

    刘果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95365540.html
  • 唐朝国语与梵音咒语、河洛话

      唐朝国语与梵音咒语、河洛话   圆烈  在资讯与国际间的大量交流之下,从文字和语言的小小差别,我们可以发现各国的文化的确不同。由英、美、澳、纽的英文发音,我们可以分别这个洋人来自何方;听到“水准”与“水平”的讲法,就知道是从哪一岸来的人。知道什么是蕃薯﹙汉族﹚,什么是芋仔﹙胡仔﹚。尤其了解文字和语言的微妙,从研究的结果,可以追溯各当时文化交流的实情,并对历史学家多少有所助益。唐宋是中国文明...

    圆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100265551.html